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科普文章 > 文章正文

气溶胶传播是什么?是导致口腔科迟迟没有开诊的原因吗?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时间:2020-02-10 14:34:35  阅读量:
      新冠病毒感染肺炎诊疗方案(第五版)修订版,把传播途径修改为:“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主要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很多人都开始讨论起空气也能传播病毒的气溶胶传播——“空气藏毒能飘到几公里外”“开窗通风也能引毒入室”……那么气溶胶到底是什么呢?气溶胶传播真的这么危险?这个气溶胶跟口腔科又有什么关系呢?

      气溶胶——学术地讲,是指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所组成的气态分散系统;而通俗地讲,为了区别于洁净空气,常使用含尘气体或污染气体来称呼气溶胶。其实气溶胶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云、雾和霾的形成都离不开气溶胶的参与,我们可以将它通俗地理解为含尘气体或污染气体,只是颗粒大小不同。

      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如果某人吃了生大蒜,那么在一定范围之内,其他人是能够闻到的。他呼出的挥发性硫化物,形成微粒悬浮在空中,被别人吸入鼻腔,产生嗅觉。我们之所以能闻到口臭,其中就少不了气溶胶作为中介。

      正常一个喷嚏下去,数以亿计的病毒会被呼吸道强劲的压力喷射出来,大于100微米的飞沫很快就落在1-3米的距离内,而气溶胶却可以飘散在9-10米内的空气中,经历蒸发、干燥,慢慢蜕变为被上皮细胞包裹的冠状病毒微粒,这些弥漫着病毒的“雾气”如果达到足够高的浓度,是可以通过眼角膜等黏膜进入体内的。

      那么口腔为什么迟迟没有开诊呢?跟气溶胶有关系吗?

      气溶胶可以自然产生,也可以人为产生,比如口腔科里口腔医生的工具中有一种神奇的“手机”,并不是用来打电话刷微博那种,而是一种能夹持车针完成对牙科的钻、磨、切、削及修复体的修整等的操作的工具,为了降低因高速转动而产生的热量需要喷冷却水,所产生的水汽就容易在封闭且并不宽敞的诊室内形成气溶胶。

      而口腔科_剧烈的气溶胶产生于超声波洁牙机和高速手机的工作期间,此时以患者口腔为圆心的1.5米半径范围内均可能受到气溶胶的影响。其可在空气中漂浮数小时,直至沉降于物体表面或进入呼吸道。

      如果处在潜伏期的新冠状病毒患者就诊就很可能使得疫情增长,为了保障患者和医生的生命安全,大部分口腔机构都延迟开诊,做好病毒防控。

      “气溶胶传播” 并不意味着空气中病毒弥漫。

      据科技日报,贵州省人民医院应急办公室科长李杨表示,气溶胶多是患者在咳嗽和打喷嚏时产生,一般常见于医护人员为患者吸痰、插管等治疗中,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要穿防护服、戴口罩和护目镜,切实做好防护。不过,普通市民很少会接触到,不用太紧张,只要戴好口罩就行了。“气溶胶传播”并不意味着空气中病毒弥漫,不要误解。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医生胡晟在感染上新冠肺炎以后基本上痊愈,他表示:“不用过分解读气溶胶传播,这很正常,不要被大气两个字误解”,准确来说就是在空气中特定的距离传播,“本来这个病就通过飞沫传播,气溶胶不是老百姓常见的,在医院里多见,所以不是主要传播方式”。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梁宗安补充,虽然气溶胶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但气溶胶产生有一定条件,一般只会在医院ICU内因为患者使用呼吸机和其他呼吸治疗操作而容易产生(因此救治烈性呼吸道传染病需要负压病房),其他环境一般没有气溶胶微粒,请大家不要担心。


      该如何做好病毒的防范工作呢?

      (1)尽量避免出现在众人聚集的场所,或在人多或密闭空间需戴好口罩,做好防护。

      (2)勤洗手,饭前便后用流动的水、肥皂或者洗手液来洗手,做好清洁工作。

      (3)做好日常家庭消毒,对门把手、桌椅、马桶坐垫等重点部位用 75% 酒精或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杀灭可能存在的病毒微粒。

      (4)常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文章为科普用途,非宣传目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医疗内容请以医生诊断为准,部分配图来源互联网开放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微信扫一扫】 挂号/缴费/查询更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