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科普文章 > 文章正文

器械消毒灭菌不过关?医务人员比你还怕!

作者:杨晓燕  来源:  时间:2022-09-06 17:17:47  阅读量:
近期,有位阿伯来汕头口腔医疗中心就诊,看到护士拆一次性器械盘包装时,提出了质疑:“真的是一次性吗?谁知道是不是别人用过后重新包装的呢?”一下把护士整不会了。
 
其实,目前确实存在一些不正规的机构,消毒灭菌做不到位,带给患者非常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大家到医院看病能重视消毒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小编还是想和大家“澄清”一下,器械消毒灭菌不过关,不仅患者有风险,医护也有。
 
有个词叫“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指的是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按照学界研究的通行的标准,可分为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医护职业暴露具体包括三个部分:
1、锐器划伤:能刺破皮肤的物品,常见的锐器包括注射针、穿刺针、缝合针、采血针、载玻片、破损安瓶等,也就是说,在手术、输液等常见护理场合下,医疗人员均有被刺破皮肤、发生职业暴露的可能性。
2、黏膜接触:鼻子内部、眼皮内部、嘴巴内部、呼吸道、消化道、性器官等。患者体液接触到医务人员以上黏膜,都有可能造成职业暴露。
3、HBV(乙肝病毒)、梅毒、HCV(丙肝病毒)、HIV(艾滋病病毒)均可通过血液、体液和母婴垂直传播,且为终身携带病毒,一经暴露,感染性极高。
 
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15家医院2016年发布的《中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工作的调查分析》:多达122家医院存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象,占比77.22%。发生职业暴露的前5位科室分别为:普通病房、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口腔科及急诊科。11116例职业暴露事件中,护理人员占53.90%,其次为医生,占21.31%,学生占18.39%。
 
可以说,与疾病作斗争的医护人员,同时也是离疾病最近的人。
 
牙科的“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上文可知,口腔科属于发生职业暴露的前5位科室之一。
 
主要是因为,口腔诊疗大多属于侵入性治疗,一不小心器械就会造成患者口腔黏膜和皮肤损伤,而且部分患者在诊疗时会出现牙龈出血的症状。器械与感染病人的血液、唾液直接接触后,若是划伤医护人员的皮肤,就会导致病原微生物的血源性传播。
 
此外还有气溶胶传播。气溶胶传播是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的传播方式。由于超声洁牙机和高速手机的使用,气溶胶传播在口腔诊疗过程中较为常见,做好防护尤为重要。
 
那么,正规的口腔医疗机构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同时保护好医护患的呢?
首先,严格执行医疗器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的原则。在口腔中心,每位患者诊疗时会用到的一次性器械盘,包括口镜、探针、镊子、棉球、托盘、治疗巾,都会当着患者面拆封,拆封后没有使用到的物品也会一并丢弃。一些复用性的器械,则会回收到消毒供应室,经过长达4小时的消毒灭菌流程,无菌储存,再发放。需要注意的是,无菌储存的器械会严格标注时间,一旦超过时效,即使没有使用也会重新进行清洗消毒。
 
医院还会通过严格要求医生护士防护服、面罩、手套等的穿戴,患者治疗前预防性漱口,以及橡皮障的使用、强吸吸唾、室内空气过滤、紫外线消毒、地面物表的清洁消毒等多方面进行防护。
 
在此,也呼吁大家在进行口腔诊疗时,不仅应选择正规的口腔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还应注意观察诊疗环境的卫生情况,医疗器械的包装是否完整,医护人员防护措施是否到位等方面的内容,更好地保障自己的生命健康安全。


【文章为科普用途,非宣传目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医疗内容请以医生诊断为准,部分配图来源互联网开放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看过本文的网友还看过:
推荐阅读
【微信扫一扫】 挂号/缴费/查询更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