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科普文章 > 文章正文

亲吻会“传染”口腔疾病吗?

作者:杨晓燕  来源:  时间:2023-08-22 17:19:13  阅读量:
今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给它添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情侣们常在这一天相会,用拥抱和亲吻表达爱意。但,亲吻虽甜蜜,过程中“交换口腔菌群”的影响可不能不重视。

口腔——人体第二大微生物聚集地
 
1958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里德伯格于2000年提出,人体是由人的细胞和所有共生微生物构成的“超级生物体”,是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寄生在人体体表和体腔内的微生物数量有数百万亿之多,包括细菌、古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一颗微生物的星球。而口腔,正是这颗星球的第二大国度,其微生物群丰富程度仅次于胃肠道。目前研究发现,人类口腔内至少包含179属645种微生物。
 
口腔菌群的平衡是口腔健康的前提。在受到外界刺激或口腔内环境改变时,口腔微生物群的种类、结构就会发生变化,物质的代谢也会受到影响,出现口腔微生态失衡,导致龋病、
牙周病、口腔黏膜疾病等的发生、发展。例如,常见的龋病,就是在含糖食物持续刺激下,口腔内菌群比例失调造成生物膜内pH 值下降致牙齿脱矿而形成。
 
反过来说,当你口腔内存在疾病,致病菌正处于活跃状态,这个时候与他人进行亲吻,结果会怎么样呢?
 
亲吻——口腔细菌的“迁徙”途径
 
2014年发表在《微生物组学》(Microbiom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估计,一次持续 10 秒的亲吻会造成大约8000万口腔细菌的“迁徙”。亲吻的频率越高,菌群的一致性也就越高,每日亲吻超过9次的伴侣会分享相似的口腔菌群。
 
有研究证明,口腔微生物群之间存在合作代谢现象。一些种属的细菌可以改变局部微环境,使其有利于其他种属细菌的生长。多种属群落可导致多重感染,多种细菌协同作用可致病。这也意味着,在一方有致病菌感染的情况下,这样的“细菌交换”可能会导致疾病。
 
清洁——口腔疾病的有效预防
 
龋齿、牙周病均是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改变所导致的口腔感染性疾病,而微生物群落其实有个大家更熟知的名称——牙菌斑生物膜。
 
根据发生部位与龈缘的关系,牙菌斑可分为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龈上菌斑以革兰阳性链球菌为优势细菌,构成了牙齿平滑面的微生物群落,当饲以恰当的代谢底物时,这些群落就可能导致龋病的发生。龈下菌斑以革兰阴性厌氧菌为优势菌,它们在牙周袋内形成群落并可导致牙周病。
 
牙菌斑会不断形成,进行专业清洁后几分钟内,牙齿表面上会附着一层唾液蛋白薄膜层——牙获得性膜,而口腔细菌通过特定的分子相互作用附着到已成型的牙获得性膜上,形成牙菌斑生物膜的最初形态。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牙菌斑生物膜的性质、形成及毒力。
 
而预防口腔疾病的关键在于及时清除牙菌斑:
1、刷牙
刷牙可有效地去除颊舌面和咬合面的菌斑沉积,显著降低患者菌斑指数。 
2、牙线
 常规的刷牙只能清除颊舌侧及咬合面的菌斑,约占牙菌斑总量的40%~60%,对邻面的菌斑控制效果差,因此还需借助牙线等其他工具。
3、口腔含漱剂
 口腔含漱剂能有效减少口腔内细菌数量,尤其是牙面、舌背、扁桃体以及颊黏膜等处,并能抑制龈上菌斑的堆积,减少致病菌重新在牙面和牙周袋内定植。
4、洁牙
定期超声波洁治去除龈上、龈下菌斑生物膜,是专业控制菌斑的有效方法。
 
口腔微生态的失衡不仅会导致口腔的发生,也与炎性肠病、糖尿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血管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汕头口腔医疗中心提醒,做好口腔清洁保健,定期洁牙,实现良好的菌斑控制,才能维护口腔健康及全身健康。
 
参考文献
[1]徐欣,何金枝,周学东.口腔微生物群落在口腔与全身疾病预警中的作用[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5,33(06):555-560.
[2]一次亲吻,交换8000万口腔细菌[J].微生物学通报,2014,41(12):2581.
[3]李燕,何金枝,肖丽英等.口腔微生物组与疾病[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4,41(01):118-122.
[4]周学东,施文元.人体口腔微生物组群与牙菌斑生物膜[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0,28(02):115-118.
[5]施文元,周学东.人体口腔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0,28(01):1-4.
[6]张雨凇,覃文聘,何佳颖,焦凯.口腔微生态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22,38(05):313-316.
[7]胡佩男,刘洋,李阳,赵敏君,魏科.口腔微生态与龋病防治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22,38(09):1531-1535.
[8]李正权,林敏魁,闫福华.牙周维护治疗期间的菌斑控制[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20,13(05):267-271.
 

【文章为科普用途,非宣传目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医疗内容请以医生诊断为准,部分配图来源互联网开放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看过本文的网友还看过:
推荐阅读
【微信扫一扫】 挂号/缴费/查询更快捷